浙江省景寧縣城北中學 張志盛 郵編323500
據(jù)載,宋徽宗時設(shè)畫院,每年以考畫錄取新生。有一回,主考官以“深山藏古寺”命題,讓考生們精心構(gòu)思,揮筆作畫。結(jié)果,有的畫面上畫了高山峻嶺,山下一座古廟;有的畫面上是蒼山幽徑,深山叢林中閃現(xiàn)一個古廟的塔頂。其中有一幅畫既沒有古廟,也沒有塔頂,只在云山繚繞的山腳下溪流旁邊,畫著一個汲水的老和尚。主考官對第三幅畫大加贊賞,認為這幅畫充分表達了“藏”的意境,技法高超,不落俗套。
我們寫文章也要向第三位畫家學習,學習他含蓄的筆法。好些同學寫文章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這樣的文章,說得雅點是不夠含蓄,說得俗點是沒有嚼頭。
怎么把文章寫含蓄呢?
側(cè)面點染,以虛襯實。古人說過:“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花樹寫之!庇幸皇住赌吧仙!返墓旁,寫一個才桑女的美:“……行者見羅敷,下?lián)埙陧殻倌暌娏_敷,脫毛著梢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詩句沒有一句正面寫羅敷如何美,但從行者、耕者、鋤者等人爭睹羅敷芳容的情態(tài),讀者自可想象羅敷之花容月貌。唐朝李嶠寫了一首詩:“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桿斜!睂懙氖鞘裁?是風,但是詩中沒有出現(xiàn)一個風字,但通過秋葉的飄零、春花的怒放、波浪的涌起、翠竹的歪斜,寫出了風的存在和風的力量,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它就像一則謎語一樣,讓你在猜測與想象中感受審美的愉悅。
故留空白,引人遐想。中國山水畫里有一種筆法叫做“留白”,它是畫家為了表現(xiàn)某種意境而在畫幅上故意留下的空白。其實在文學作品中也有“留白”藝術(shù)。短篇小說大師莫泊桑的《項鏈》,寫一個愛慕虛榮的婦人為了參加一個舞會向一個貴婦人借了一串項鏈,卻不料在舞會上出盡風頭后把項鏈給丟了。她只好借高利貸買了一條項鏈還給貴婦人。她用了十年的時間才還清債務(wù)。最后,她在無
意中得知,自己所借的是一條假項鏈。婦人是如何辛苦勞作的?是如何省吃簡用的?她得知所借的是假項鏈之后又會有怎樣的命運?小說給讀者留下了大片的情節(jié)空白。但這不是作者的疏漏,相反,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他給讀者留下了足夠的想象空間。從某種意義上講,閱讀的過程也是一種創(chuàng)造的過程,因此,寫文章的時候,可以特意留些空白,讓讀者享受創(chuàng)造的樂趣。
埋設(shè)伏筆,曲徑通幽。所謂伏筆,指的是在文章的某一個地方提到一個人、一件事、一種東西或一個問題,可又不作詳細的敘述,只作一個簡單的交代。然后,在后文適當?shù)牡胤郊右渣c明或詳述。這一伏一應(yīng),形成了文章的
前呼后應(yīng),使全文的內(nèi)在線索伏而不露,明斷暗續(xù),曲徑通幽。浙江省編教材中有篇小說《雨絲》,寫一個老瓦匠固執(zhí)地尋找一個騎車撞了他而丟失了手表的肇事者,送還手表的小故事。作者從“我”的角度著筆,以“我”對老瓦匠由厭惡到敬佩的情感變化為線索。行文中就有多處伏筆與照應(yīng)。丈夫為“我”撐傘的手指是“微腫”的;“我”問丈夫幾點鐘,丈夫說“手表壞了,在修表店里修理”;路上看見老瓦匠,丈夫?qū)阏诘煤艿。這些伏筆在知道丈夫就是肇事者時一一得到了照應(yīng):丈夫的手指是在肇事時弄鐘的;丈夫的手表在撞車中丟失了;傘遮得很低是怕被老瓦匠發(fā)現(xiàn)。謎團解開,真相大白,讀者在作者故布的疑陣中費神思索,又在作者的伏筆照應(yīng)中找到答案,開始時的云遮霧繞被最后的柳暗花明所取代,含蓄有致,令人叫絕。
不妨把文章寫得含蓄點。
[不妨寫得含蓄點(教師中心稿)]相關(guān)文章:
2.含蓄的情話詩句
5.最含蓄的情話詩句
6.含蓄的表白的詩句
10.含蓄思念的古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