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xué)周報>>98年第24期上劉同題同志的《“拜送”義辯》一文中,認為“拜”應(yīng)為“封”或“任命”之義,“拜送”理解為“任命藺相如為出使秦國的使者,并在朝堂上交給他國書!睂τ谶@種理解實不敢茍同。
竊以為理解這兩個字的意思,應(yīng)放到具體的語境中去,原句為“于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于庭!倍忉尅鞍菟蜁谕ァ,首先要搞清“書”的確切含義。課本上將“書”注解為“國書”之意,似乎不太妥當!掇o!贰豆艥h語常用字字典》《古今漢語實用詞典》等詞典中對“書”的解釋與本文相關(guān)的有兩項:(一)書寫,記載;(二)書信。如將“書”解釋為書寫、記載,則會是另一種情況了。
“書于庭”,記載的是什么呢?當然是秦“以城易璧”,藺相如“奉璧往使”這件事。古代有大事必記的規(guī)定,從下文澠池之會上一擊缶便記顯然可以看出這一點。秦以十五城要求換無價之寶和氏璧,趙不愿給但又不敢不給,在這種情況下,趙勢必要對藺相如的出使進行記載,這樣理解符合當時的制度。
搞清了“書”的含義,“拜送”的意思就不難理解了!鞍菟蜁谕ァ痹谠闹惺翘A相如對秦王把和氏璧“傳之美人及左右”“無意償趙城”進行指責(zé)時所說,那么其必然要維護趙國的利益。我認為將“拜”解釋為其本義更符合文章的意思!掇o海》中解釋“拜”為“行敬禮,古時為下跪叩頭及打恭作揖的通稱”,“拜送”即“既拜又送“,拜送的對象是和氏璧,拜送者是趙王。這樣則把璧加以一定的神化,突出了趙王對璧的看重。這樣既維護了趙國的利益,更是對秦王“傳之美人”態(tài)度的指責(zé)。這樣,“拜送書于庭”便能很好地解釋通了,“趙王于是拜送和氏璧,并在朝庭上對這件事作了記載!
其實,如果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理解,則更能顯示出“拜送”這樣的意思來。
眾所周知,古代是沒有標點符號的,標點符號是近代文化的產(chǎn)物。也就是說古文中的標點是后人所加的,后人點逗的文章是否是作者的本義,便不得而知了。那么,如果將上文提到的那句話換一種點逗法,或許便很容易理解了,“于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于庭”。這樣“拜送”就很容易理解了。
只有恰當?shù)芈?lián)系文章前后所設(shè)定的情境,并與當時的社會習(xí)俗相結(jié)合,才能準確地理解“拜送書于庭”的意思,更能確切地解釋“拜送”。
[也談拜送--與劉同題君商榷]相關(guān)文章:
1.紀念劉和珍君課件
2.《紀念劉和珍君》優(yōu)秀教案
3.紀念劉和珍君讀后感
5.落花雨,君別離
6.愛到陌路心有君
10.唐睢說信陵君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