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丹江口市一中
教育,是一個常說常新的話題,作為母語的語文更是充滿神秘和動人的色彩,她是學科苑中的花仙子,曾怎樣魅惑過親近她的人,曾怎樣引導孩子們徜徉其中,留戀往返。但我們不無憂慮地看到,隨著年歲的增加,年級的增高,我們的學生漸漸遠離了她,投入到自然科學的懷抱,那里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激情,(當然,也有急功近利的因素)。怎樣將學生的興趣拉會到語文課堂,不妨種種“探究之花”,并將其芬芳播灑在語文的園地上,F(xiàn)就教學中的點滴體會受教于同仁。
一、探究對象
探究性學習是古往今來一切有成就的人自覺或不自覺使用的一種學習方式。教育擔負著培育人的重任,新課標特別倡導“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的理念。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可讓其受用終身,但在實際操作中往往受制于陳腐的教育思想而裹足不前,比如,現(xiàn)實中存在的素質(zhì)教育喊得震天價地,應試教育卻穩(wěn)扎穩(wěn)打的現(xiàn)象。為了小考,為了中考,為了高考,老師將精力用在“刀刃”上,在這種營養(yǎng)單一的土壤上是難以盛開“探究之花”的。小學、中學的義務教育尚能轟轟烈烈地探究一回,當然,這種探究是根據(jù)學生的年齡段設置的。其實,探究無處不在,據(jù)報載,某市一所幼兒園重視培養(yǎng)幼兒的研究意識,那里的孩子成為最小的“研究生”。
真正作到研究探討性學習,應依賴于一個人的思想閱歷、知識積累和去偽存真的能力,,如朱熹所言,“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低幼年級的探究性學習有它自身的特點,故不作多論。學生心智的成熟在中學的中、高年級,初三和高三有著應試的壓力,相對來說,高一、高二就成了最佳的“土壤”,讓“探究之花”在那里茁壯成長,迎風怒放吧!
二、探究的內(nèi)容和方法
中學語文探究學習,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現(xiàn)行教材為基本內(nèi)容,以現(xiàn)實生活為基本對象,在教師的啟發(fā)誘導下,經(jīng)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潛心研究,并達到學生自由質(zhì)疑,合力釋疑,充分達到嘗試自主探索的一種學習方式。新一輪課程目標重在改變學習方式,由過去的“等待---記憶---獨立”轉(zhuǎn)變?yōu)椤爸鲃?--探究---合作”,強調(diào)學生是學習的主動者,是知識的探求者,不是“教師帶著教材走向?qū)W生”或“教師和學生一起走向教材”,而是“學生帶著教材走向老師”,強調(diào)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將學生的價值、尊嚴、自由、創(chuàng)新、潛能的充分實現(xiàn)放在第一位。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是“探究之花”的呵護者,在探究性學習中的作用不可忽視。教師首先要鉆研教材,選擇好探究的內(nèi)容,其次得設計好探究的課題,同時還要組織好探究的活動,最后還得評定探討的結(jié)果,F(xiàn)以高一教材為例略談一下探究性教學的設置。
(一)單篇深究式。對于講讀課文采取精講和深究相結(jié)合的方式,教師精講是引導、點撥,學生的深究是在占有文本(熟悉教材)的基礎上結(jié)合自己的閱讀經(jīng)驗和認知能力,探討一些有意義有價值的問題,從而達到對課文的閱讀理解,是獨立自主學習的體現(xiàn)。如學習《〈吶喊〉自序》一文時,學生易于理解文中作者的自述經(jīng)歷,但對魯迅的思想變化卻易于停留在概念化上,這種空泛既不能激發(fā)學習的興趣,又不能深入理解課文,若能設計幾個精當?shù)膯栴},激活其興奮點和參與意識,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關(guān)于文本的梳理可提一個問題即“如何看待魯迅的夢”(洋務圖變夢、學醫(yī)維新夢、論文救民夢),關(guān)于魯迅的思想可布置兩個探究題:(1)如何理解魯迅的荒原感。(2)魯迅吶喊的緣由。探討這些問題亦即走進魯迅的內(nèi)心世界,尊重文本借助文中重點語句并輔之以相關(guān)的資料來透視魯迅的內(nèi)心。教經(jīng)典名篇《荷塘月色》時,我不拘泥于傳統(tǒng)的教學參考,以“走進荷塘,走近佩弦”為專題,進行相關(guān)教學內(nèi)容的鏈接,如美文美讀、語言品味等,但重點探討作為一個自由知識分子的作者其內(nèi)心情緒的復雜性和該文主題的多義性。在進行《祝!方虒W時,學生只完成兩件事,一是給祥林嫂寫個《人物小傳》,二是研究小說的題目“祝!钡膬(nèi)涵,《人物小傳》讓學生反復閱讀作品訓練他們的語言概括能力和人物分析能力;研究文題就是對課文的深層分析,牽一而動全身。凡是深究的課文必須反復閱讀課文而又擁有相關(guān)的背景資料,不能脫離文本架空去探究,那樣就華而不實,與教學初衷背道而馳了。
(二)單元整合式。語文教材在編排上就重視單元教學的特點,在一個相對獨立的的問題。如高一上學期第一單元的詩歌教學,首先讓學生通讀通背,然后以鑒賞詩歌的方法為突破口,從詩歌的意象、思想感情、內(nèi)在節(jié)奏等方面對詩歌進行涵泳,從而達到提高鑒賞能力的目的。以意象見長的詩歌(《長沙》、《錯誤》、《我愿意是急流》)放在一起比較探究;主題近似的如《致橡樹》和《我愿意是急流》可進行比較鑒賞;藝術(shù)技巧尤為突出的如《死水》《錯誤》《再別康橋》可放在一塊等。學生在探究后有一種創(chuàng)作的沖動,他們嘗試著借助意象,利用象征等表現(xiàn)技法來抒寫胸臆,表現(xiàn)生活。學生在體驗玩味中,感受其帶來的精神愉悅。再如第四單元安排的是序言,在單元總結(jié)時,教師可再補充一些跋序一類的文章,讓學生分析比較序文的特點,從而得出一個結(jié)論即序跋之文既無定法,又有法可循,在為文的章法上給予學生有益的啟示。
(三)拓展延伸式,這種方式表現(xiàn)為內(nèi)容的深度和廣度的拓展延伸。教育家葉圣陶說“教是為了不教”“課文只是一個例子”,教師要作好以課文為范例,由此及彼,舉一反三,從而做到“得法于課內(nèi),得益于課外”。如高一(上)五、六單元安排的是先秦歷史散文和先秦諸子散文,如若按常規(guī)教學可能就重在字字句句篇篇上教學,局限于課文,遇到陌生的文言閱讀段,初入高中的學生依然會茫然。不妨補充相應的閱讀內(nèi)容,由課文中的文言字法、句法特點去理解課外讀物,讓學生借助工具書(如《古漢語常用字典》),自行組織合作探究小組,自學一定數(shù)目的文言文,將疑難問題反饋給老師,老師及時匯總并釋疑。這種沒有注釋、沒有老師的串講、沒有輔助性資料的自主性閱讀更能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當然,老師要控制好內(nèi)容的難度,分配好研究的內(nèi)容,可包“篇”到組(探究小組),包“段”到人,體現(xiàn)了獨立和合作的精神。其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鑒賞評價,學了第五單元的《燭之武退秦師》《勾踐滅吳》,《鄒忌諷齊王納諫》《觸龍說趙太后》后鑒賞其語言藝術(shù),評說先秦歷史散文對后世文學的影響;第六單元的先秦諸子散文延伸學習了《論語》的其他章節(jié),研究探討孔子思想對加強個人思想修養(yǎng)和治理國家有何作用。
(四)以點帶面式。新教材配套的閱讀材料《讀本》給探究性學習提供了更好更多的資源,教學時要善于利用這一資源。如第三單元的演說辭都帶有論說文的特點,是演說者發(fā)表見解的重要途徑,思想性和論辯性都很強,閱讀這類文章,往往可以引發(fā)學生對人生、社會重大問題的關(guān)注和思考!段业暮粲酢肥窇颜軓娏液粲跞祟愔匾曌鹬厣膫惱,愛護并促進生命,反對傷害并破壞生命、阻礙生命發(fā)展的暴力和戰(zhàn)爭。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作者用火一樣的熱情,詩一般的語言和無可辯駁的事實,表述了他非暴力主義的思想以及他對自由、平等和公正的追求與憧憬。學習這樣的文章,就要打通書本和生活的界線,聯(lián)系現(xiàn)實,深入探究文章的思想內(nèi)涵。由這兩篇課文的學習,帶動課外資料的查找和閱讀,由點及面,學生進行了這方面的專項閱讀---《永遠的馬丁.路德金》(見《讀本》),然后進行研究性探討。首先讓他們確立論題,將論題相同或相近的同學歸為一組,分工合作,最后提交論文。論文中有涉及美國文化的,有認為作者的非暴力思想值得商榷的,有禮贊演講者的情操美,有痛斥野心家、霸權(quán)主義者的暴虐。他們寫下了一篇篇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如〈一位乞盼祥和者的心愿〉〈歧視---跨不過的鴻溝〉〈永遠的呼吁〉等。進而,培養(yǎng)了他們的人文素養(yǎng)和對人世的終極關(guān)懷。
(五)甄別糾錯式。加拿大教育人士邁克富蘭說:“問題的出現(xiàn)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好的一面是如果沒有問題的出現(xiàn),你就學不到東西,也就不能成功!睂W生對語文的興趣不濃,其中就有部分學生認為語文是母語課,工具課,缺少質(zhì)疑點,故探究也就無從談起。其實,探究無處不在,大大小小,不一而足。只是很多時候,我們老師大包大攬,包辦代替了。老師總是扮演著先知先覺的角色,學生哪有疑可問?有些問題,就該放手讓學生去思考、去完成。比如掃清閱讀前的文字障礙的工作,為了省時高效,可利用探究小組(學習小組)合作完成,通過查找,學生對自己誤讀誤寫的字音字形予以糾正,如“氣氛”“氛圍”中的“氛”,當時全班無一例外地讀第四聲,自行查找后才知只有第一聲的讀音。有時教給學生一點訓詁的方法,讓他們自己解決學習中的一些疑難問題,像“既”和“即”的形和語義的聯(lián)系,“顧”有回頭看的意思,“頁”與“頭”有關(guān),這種形訓利于學生的字形寫正確。辨別糾錯式探究易讓學生品嘗到發(fā)現(xiàn)的快樂。探究問題有些是老師設計的,有些需要學生自己提出來。例如,學生在自讀《秋水》一課時,對“秋”的理解不同于課文注釋,認為書本上注釋“秋水”即“秋天的洪水”不合自然規(guī)律,是否有他講。我讓他們再在本單元找找有無類似的疑問,發(fā)現(xiàn)在《子路、冉有、曾皙、公西華侍坐》一文中的“暮春既至”中的“春”與之相似,然后介紹一點古代歷法的知識,才明白文中的“春”“秋”不同于現(xiàn)在的春秋。隨著自主學習探究的不斷展開,新的問題不斷出現(xiàn),“我要學”的愿望增強,不畏書、不畏上、不迷信權(quán)威的學習品質(zhì)愈發(fā)明顯。學生有時提出課文中出錯的句子,如①〈名人傳〉中的一句:“經(jīng)過多少年超人的斗爭與努力,克服了他的苦難,完成了他所謂‘向可憐的人類吹噓勇氣’的大業(yè)后,這位勝利的普羅曼德回答一個向他提及上帝的朋友說道:‘噢,人啊,你當自助!’”(加點處均有問題)②“向全國高等院校的師生員工和廣大從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們,致以親切的問候!”(語義交叉,可將“廣大”改為“其他”)③“ 廣大青年一定要深刻認識到我們的國情,要有堅韌不拔的充分思想準備,取得成績時不盲目樂觀,遇到困難時不氣餒悲觀!保ù司湟姟丛趹c祝北京大學建校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皥皂g不拔”應是“堅忍不拔”,“堅忍不拔”不能作“思想準備”的定語,可刪去。)④ 〈吶喊〉自序一文中的“喝采”應為“喝彩”等。
三、結(jié) 語
教育,實際上是人的教育!耙磺袨榱藢W生的發(fā)展”、“為了一切學生的發(fā)展”促使教育工作者思考自己的職業(yè)使命,“語文誤盡蒼生”猶在耳旁回響,新的教育方法大論辯常見諸報端,語文已到了窮途末路?我們何以不能氣定神閑,是自己亂了陣腳,是自己不能解放思想,不能給自己準確定位,長期的師者本位意識,讓我們處在學生之上,課堂上的滔滔不絕是權(quán)威是尊嚴,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是“博學多才”的炫耀。我們的學生是壓抑的,我們的教室是沉悶的。為什么我們不能俯下身來聽聽他們的聲音,為什么我們不能搭建一個師生對話的平臺,營造一個開放、有序的教學氛圍。我們該把說話權(quán)、閱讀權(quán)歸還學生,還學生的獨立的思維。新教材特別反對把課文解析從外部強加給學生,強調(diào)學生自主解讀課文,并與他人交流和研討,共同探究語文學習問題,這樣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個性,體現(xiàn)探究性活動的特點和語文課程的性質(zhì)。但我們要注意幾點,一是探究活動不是篇篇探究,節(jié)節(jié)探究,不是一種模式的探究,可大可小,可長可短,可深可淺,即可以是大專題,也可以是課堂上一個小問題,可以課外完成時段較長,也可可內(nèi)幾分鐘。可深入探討,也可點到為止。其二,老師是探究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既要放得開,又要收得攏,注意調(diào)控探究活動。其三,不能重“師”探究,而輕“生”探究,但若遇到專業(yè)性強的較為艱深的內(nèi)容時需老師的點撥,否則會耗時低效,俗話說“不點不亮”嘛。其四,探究切不可走過場,流于形式,要真抓實干。學生的獨立性增強了,相互合作的意識和能力也得到發(fā)展,施瓦布說“探究學習是培養(yǎng)探索世界的積極態(tài)度”,同時,高中生要為大學和進入社會獨立性學習和生活奠定基礎,未來的需要對高中生開展探究式學習也提供了客觀要求。國家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也強調(diào)“普通高中教育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
探究,讓我們堅守住自己的陣地,探究,讓我們看到語文的生機,衷心祝愿“探究之華”常開不!
2005年1月17日
[探究,是一朵常開不敗的花(教師中心稿)]相關(guān)文章:
1.春天的花朵散文詩
3.巨人的花園說課稿
6.勵志文章:花開不敗
7.花開不敗讀后感
8.雷鋒精神永不敗主題演講稿
10.愛是一朵無聲花的閱讀答案